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欧洲需校正对华认知
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均认定乌鸦是黑的,但若有人举证有一只乌鸦是白的,那么乌鸦是黑的就被推翻了。
我国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从10%左右下降至7—8%,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济的虚拟化、地产化。
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我国GDP快速增长。这个差额应该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不是象现实中的相反。有关研究表明,就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来说,70%的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的,另外30%是靠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土地交易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已经超过30%,金额上达到12万亿人民币以上,名副其实地出现经济虚拟化、经济地产化。总之,解决经济虚拟化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土地改革有效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应规模,消除土地升值预期,是资金逐步转向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用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促使土地价格走低,进一步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经济增长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增加要素投入,二是靠提高效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将农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而这个转化必须通过国家征地这个环节,所以,城市建设用地完全由国家垄断。这首先在于企业家的追求不同于政府官员,他们通常通过把企业做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具体途径是通过创新引领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魅力在于竞争,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大家必须公平进入。具体表现在:第一,当资源所有者把其所有的资源、例如资本和劳动配置于某个行业或产业时,就存在着事实上的优胜劣汰。熊彼特论述了创新的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即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这种规律引导着每个资源所有者的行为。
表现为:(1)一些地方依然热衷于靠行政手段推进的、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大手笔项目,例如,市场经济下所讲的一体化是通过产业的纽带,通过交易形成的有机的一体化。市场经济下配置资源的具体途径是交换,而交换则以分工为前提,分工的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
斯密说:君主或国家的第三义务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他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原因是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插柳者不能左右市场,只有顺应市场,因而也就顺应了经济规律。 [参考文献] [1][3][4][5][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等(译)[M].商务印书馆,1972.27,27-28,272,272,27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102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 来源: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进入专题: 市场 改革 。
5.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家。补贴也是干预价格,特别是补贴不当时更是如此,例如家电下乡。马克思论述过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社会回报的形成。以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出手就背离了市场经济的要旨,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和社会的着力点在于造就强烈而普遍的市场经济的或曰商业的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或者说草根阶层的创业、创新激情,使他们更容易创办企业,资本和人才可以更容易地流动,包容冒险、遐想和失败,社会更推崇和尊敬普通的自主的创业者。
从人类已有的经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先期发展的国家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三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这种价格只是反映着计划者的意志,并没有反映和传达市场的经济信息,甚至恰恰和真实的经济信息相反。
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代经济学进行了继往开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越亚当·斯密的论述。家电行业产能本来就过剩,补贴不仅会形成不公平,而且使产能更加过剩,错失结构调整之良机。
如果我们真的期望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我们就应认真地纠正这些自觉或不自觉扭曲价格的行为和做法。正因为政府扮演了它应当扮演的角色,这样的体制才是高效的。由于担心货币贬值,人们会把资本更多地投向不动产,导致不动产泡沫,严重干扰经济秩序。以上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由这样的逻辑出发,我们必须通过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才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那些回报低,或者投资相对饱和的地区或行业,资本自然就会被抽走,经济结构由此得到调整,产业升级也因此而实现。大清皇上的法律是体现统治者的意志,维持统治者认可的秩序的法。
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呢?(1)产权必须明确,即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人格化。我们看不到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用政府手段干预经济,也看不到这些国家的地方政府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更看不到这些国家唯GDP马首是瞻。
在当代中国,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必须理解市场经济,理解市场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化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冯·米塞斯更是断言离开了市场价格人们将不知道资源的稀缺程度,不知道资源如何分配才能效用最大。如果上述各项属于制度经济学所讲的正规制度安排的话,那么,诚信或契约精神就是与之相适应的非正规制度安排。
然而,一些地区却用盖房子连接两座城市的方式盲目推进所谓的一体化。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4]第二是提供法律秩序和社会公正。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货币发行过多,过多的货币发行使得价格信号混沌不清。
欧盟执行委员会前主席戴洛尔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电脑能比市场更好地处理信息。这种市场体系必须是开放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景就如同先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如同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那样,政府在服务,人民在创业,企业在搏击,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生机勃勃。低效的原因在于:(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有成本的,计划经济下的信息是纵向传递(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是横向传递)不仅时滞,而且失真。
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的人,是最危险不过了。习惯表现为驾轻就熟地重复过去的行为,是对习惯所包含的知识的深层的默认。
靠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的市场经济极易遵循经济规律。斯密说:君主的第二个义务是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辱或压迫,换言之,就是建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于是我们看到,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多数地方政府的官员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最出政绩的地方,而不是最有效率的地方。(3)用行政手段,用地方财政支持某个产业、某个项目,凡此种种。
[6]斯密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讲的公共产品。(2)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证明,政治家也会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
(5)创造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比政治家或立法家的判断要好得多。
这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最核心的构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市场经济接上去,于是有了改革的必要和改革的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计划者的意志和强制无处不在。